一般貿易,指我國境內有進出口經營權的企業所進行的單邊進口或單邊出口的貿易方式,其海關監管代碼為“0110”,是目前我國進行對外貿易的最主要方式。
一般貿易交易的貨物種類主要包括以下范圍:以正常交易方式成交的進出口貨物;援助的進出口貨物;外商投資企業為加工內銷產品而進口的料件且屬非保稅加工的;外商投資企業用國產材料加工成品出口或采購產品出口;境內企業在境外投資以實物投資帶出口的設備、物資;來料養殖、來料種植進出口貨物;外商投資企業全部使用國內料件加工的出口成品;委托我駐港澳機構代銷的鮮活商品等1。
一般貿易貨物的性質取決于它在進出口時所辦理的海關手續,如果按一般進出口監管制度辦理海關手續,這時它就是一般進出口貨物;如果貨物享受特定減免稅優惠,按特定減免稅監管制度辦理海關手續,這時它就是特定減免稅貨物;也可以經海關批準保稅,按保稅監管制度辦理海關手續,這時它就是保稅貨物。
2018-2022年,得益于國內經濟的穩定發展、及我國國際經貿地位的不斷提高,我國一般貿易規模取得了長足擴張,進出口總額從17.6萬億增長至26.8萬億。其中,2018-2020年間增速較平穩,2019年、2020年增長率分別為5.6%、3.4%;2020-2022年間受疫情影響,我國一般貿易迎來較快增長,2021年疫情爆發初期,國外生產力規??s減,對我國商品需求大幅上漲,使得當年一般貿易進出口額增長率達25.1%;2022年各國雖基本陸續恢復生產,但對中國制造仍保持著旺盛需求,使去年我國一般貿易增長率保持在11.3%的較高水平。
我國對外貿易按貿易方式劃分主要有三大類:一般貿易、加工貿易和其他貿易。2018年以來,一般貿易一直占據著對外貿易的主要份額,且其比重仍呈現穩定提升的走勢,從2018年的57.8%增長至2022年的63.7%。而一般貿易相較于加工貿易,其產業鏈更長、更能反映制造業發展水平,不僅體現了我國貿易結構的持續優化,更反映出國內生產水平的進一步提高。
隨著一般貿易在我國對外貿易占比的進一步提高,其進出口結構也將對我國貿易順/逆差額產生更為顯著的影響。2018-2022年,我國一般貿易的進出口結構整體呈出口占比逐漸增加、進口占比相應縮減的態勢,出口占比從2018年的52.4增加至2022年的56.9%,進口占比則從47.6%減少至43.1%。其中,除2021年進口占比較上年略有增長外,其余年份均為下降。由此反映出我國一般貿易的進出口結構中出口占比越來越大于進口,一般貿易水平逐步提高,為我國對外貿易貢獻重要的貿易順差額。
近五年,我國一般貿易的主要合作伙伴較為穩定,交易額前五的國家為美國、日本、澳大利亞、德國、韓國。其中,美、日在近五年穩居交易額前二,其余三席由澳、德、韓交替變動,無其他國家/地區躋身交易額前五。這一定程度上反應出目前我國一般貿易發展較為穩定,與其他國家的整體貿易關系較為穩固。
此外,從近五年我國一般貿易主要合作伙伴的交易額來看,呈現“一變多穩”的形勢,即美國交易額變動較大、其他四國交易額比較穩定。2018年-2022年11月間,我國與美國以一般貿易形式所達成的交易額分別為:2.2萬億、2.0萬億、2.4萬億、3.0萬億、2.8萬億。其最大波動數值約0.6萬億元,且每年(2022年暫不計入)皆出現至少0.2萬億元的交易額增減;而其余四國的交易額波動基本維持在0.1萬億左右,這一定程度上可能由于美國頻繁抬頭的貿易保護主義,及針對我國的多變貿易政策,而對兩國一般貿易產生巨大影響。在此情況下,適當增加與其他國家的一般貿易往來將有助規避該類風險、優化貿易伙伴結構,利于我國對外貿易的長期穩定發展。
從2022年1-11月我國一般貿易進口國/地區占比來看,TOP7國家/地區間的比重基本上呈階梯式遞減,且分布較為均衡:澳大利亞占比7.7%、美國6.6%、日本6.5%、巴西5.3%、俄羅斯5.3%、中國4.9%、德國4.7%、其他國家/地區59.0%。此種狀況下,我國一般貿易對各個進口合作伙伴的依賴較小,有利于避免因某一國貿易政策、生產行為等改變而對我國產生較大影響。
從2022年1-11月我國一般貿易出口國/地區占比來看,TOP7國家/地區間的比重除美國外,基本上呈階梯式均勻遞減:美國占比15.4%,日本4.5%,中國香港4.3%,韓國4.0%,印度3.9%,越南3.8%,德國3.4%,其他60.7%。與進口國占比分布相比,出口國占比中位居首位的美國的比重明顯過高,為次位的日本的比重3倍以上,這一方面體現了美國對中國制造的依賴,另一方面則不利于我國保持一般貿易主要出口國的均衡分布、一定程度上會影響我國出口貿易的平穩運行。
從2022年1-11月我國一般貿易進口商品占比來看,資源品類比重較大、工業產品次之:礦物燃料類占比24.7%,電機、電氣設備類11.4%,礦砂、礦渣類10.7%,機械器具類6.9%,寶石、貴金屬類3.9%,車輛及其零件3.9%,果實、植物、飼料類3.6%,其他34.9%。反映出我國資源供給難以自足,因此對資源類貨物的進口需求較大;此外在某些特定領域缺乏核心技術,因此對相關技術密集型工業產品也有較大需求。
從2022年1-11月我國一般貿易出口商品占比來看,明顯集中于工業制品:電機、電氣設備類占比19.4%,機械器具類11.6%,車輛及其零件5.1%,家具類4.7%,塑料及其制品4.6%,有機化學品4.1%,鋼鐵制品4.1%,其他46.4%。這體現了我國在對外貿易中工業大國的地位,中國制造遠銷四海,并成為我國一張特色鮮明的名片。
由于我國對外貿易對海運依賴度較高,因此沿海省份具有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優勢。加之歷史、經濟等多重因素影響,2022年我國一般貿易的主要參與方基本皆為沿海省份/直轄市。且進出口額排行靠前的省份/直轄市與其后的省份/直轄市數額差距較大,例如進口額首位超2.4萬億,第四名則僅不到1萬億。表明一般貿易參與省份集中度高,北京、上海、廣東、江蘇、浙江占據了其中大部分貿易份額,共同組成帶動我國一般貿易發展的“領頭羊”。
一般貿易和加工貿易是我國目前最主要的兩種貿易方式。但隨著國內經濟水平不斷提高,附加值低、技術含量低的加工貿易不僅制約企業進一步發展,更帶來了高污染、高能耗等問題;加之近年國際產業轉移步伐加快,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投身一般貿易是未來我國對外貿易的主要方向。預計2023年一般貿易總額仍將保持10%左右的增長率、在外貿規模中占比提升至約65%,進一步釋放其對外貿發展的引領作用,帶動貿易質量與效益穩步提升。
疫情期間,各主要發達國家工業生產能力銳減,我國進一步擴大了外貿出口市場;而當下各發達國家工業生產恢復緩慢,我國已基本消除疫情對工業生產的影響,因此預計未來一般貿易出口占比仍將持續提高,在2023年達58%左右,向全球市場輸出更多的商品。此外,我國外貿企業正努力從“中國制造”向“中國智造”轉型升級,不斷增強創新能力,具有自主品牌、自主知識產權、自主營銷渠道以及高技術、高附加值、高效益出口商品占比將不斷提高2,推動一般貿易結構不斷優化升級。
結合近五年來我國一般貿易主要合作伙伴來看,美、日、澳、德、韓始終穩居進出易額前5位,而短期內我國一般貿易進出口商品結構并不會出現較大改變,因此主要貿易伙伴也將維持穩定。與此同時,我國和其他經濟體也保持著更為活躍的貿易往來,例如,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出口保持快速增長,近十年貿易額從6.5萬億元增長至11.6萬億元,年均增長7.5%,將有利于我國一般貿易國際市場的均衡發展。
由于沿海地區具備較發達的經濟基礎、及不可代替的地理區位優勢,可以預見未來長期內它們將占據我國一般貿易發展方向的主導權。但不可忽略的是,中西部地區也正在政府政策引導下探尋出海新道路,加速發展外貿經濟。例如2013—2021年,中西部地區中陜西外貿進出口增速達19.5%,湖南、廣西、安徽的年均增速也分別高達17.4%、13.4%、11.8%,都將加快彌補各地區發展差距,促進一般貿易的區域協調發展。
【1】國家外匯管理局湖南省分局.國際收支統計申報案例分析(一般貿易申報)[Z].2019-01-18
【2】國家統計局.高水平開放成效顯著 合作共贏展現大國擔當——黨的以來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系列報告之十六[Z].2022-10-09